14-16年 TFB。
17年 snh48 胖胖球
(这个号就是包含这些吧)

一小段读后感&脑洞

在看《儒林外史》,从夏天一直看到现在,还未读完。这书看似絮絮叨叨的,像是通过人物之间微小的关联,给那个时代的文人绘众生相。两三章了结一个故事,人物繁多,世俗的出世的,取巧的忽悠的正义的质朴的,甚至是由好变坏的,都是人性的切面。
鲍文卿和向道台的故事真挚淳朴,可能是除了序章王冕之外,最喜欢的故事了。都想写同人展开一下,毕竟少年时期的知遇和倾慕没有写,只是写了他俩对于读书人的敬意,求情与报恩,非常懂道义。
开篇就是四十几岁的文卿和具体年龄不明的向道台,寥寥几语又是十年光景,接着就是小辈的姻缘,也不过两三年吧,文卿身死。太快了啊⋯⋯
尤其感伤那句“我如今老了,你的胡子却也白了许多。”
在阶级划分很分明的时代,还能凭着都是善良的人交朋友。不势力,不偏见,不优越。他们很可能也不是什么能在精神层面上有很多共同语言的朋友吧⋯⋯向道台对于同层次的交友很感慨——“而今的人,可谓江河日下。这些中进士、做翰林的,和他说到传道穷经,他便说迂而无当。和他说到通今博古,他便说杂而不精。”
文卿真是人品好⋯⋯很本分的人。自觉是“贱民”,梨园人士,可这书里也没几个人有他的那份爱才之心。
各人有各人的际遇,兜兜转转还能遇到,结善缘,真是不易。
嗯⋯⋯想写同人也是因为,这俩一个是才子,写的曲子是文卿七八岁的时候就唱的,文卿就记住了,还因为人家的才情替人求情,向道台也是知恩图报的人,他们的故事充满了偶然,却总是有一种善意的坚持。

这种欣赏和报恩真的是我非常非常看重的吧⋯⋯诶。大恩不言谢必仇。最近可能很信这句话。

而且总觉得文卿是不会难看的⋯⋯?想象中是个会很多乐器的戏子,他能劝动一个按察司的“老爷”,应该也是很有能力和分量吧。٩(ᐛ)و都是自行展开的⋯⋯诶呀,这个故事那么短,关于小辈还有伏笔,充满了未知性,希望有个善终吧。

评论

© Jun. | Powered by LOFTER